EDVVE79465BRFREF5ECE

 

內容簡介

以地名為線索
縱走台灣400年,橫越全島368個鄉鎮
透過簡要的文字、豐富的圖像
具體而微的一覽台灣各地開發史與鄉鎮概述

  ★收錄台灣由北到南、從西到東,包含外島共超過5000則地名辭條。即使不能一口氣讀完,仍然值得珍藏,以供日後細細查閱。

  ★珍貴的古地圖與老照片,不僅輔助閱讀,亦傳達出許多比文字敘述更為客觀的觀點與資訊。

  ★地名小故事專欄,用淺顯的筆觸及說法,讓我們對台灣的人文歷史與自然環境有更深入的瞭解與感動。

  ■好書大家讀 2013年度好書獎

  認識「台灣」,從認識家鄉的地名開始
  台灣舊地名與我們自身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要知道台灣舊地名?

  地名乃是生活於該處土地上的社群共同記憶與情感的象徵。許多時候,人們往往著眼於當下的環境空間,忽略了腳下的土地承載著千千萬萬年來先祖生活的遺跡。

  除了廣博知識、豐富視野外,舊地名顯然存在著與個體自身的牽繫。本書介紹了許多地名的由來,介壽路到凱達格蘭大道,從吳鳳鄉到阿里山鄉,呈現出的意義,不只是改個名字如此簡單,探究其中,可以看出族群意識從虛無中被喚起的生命力。更積極的態度是,我們可以藉著對台灣舊地名的探索,開始認識家鄉的歷史。

  鄉土故事的泉源,更是自然地理與人文歷史的縮影

  台灣各地的舊地名,是歷代移墾、移居這島嶼的先民,因不同語言、文化、傳統,歷經長久歲月的創造與融合,才交織出台灣獨特且豐富的地名文化。舊地名的探源,不僅可以了解地方的地理、歷史、民俗,追溯先人生活的歷史軌跡,更是傳承鄉土文化故事的泉源,記錄台灣歷史發展的縮影。

  本書圖文並茂的介紹台灣各地的昨日風華,帶你從認識家鄉的地名開始,進一步瞭解在地人文與歷史的感動。

  留存在地名中的歷史記憶……

  .五結鄉:「結」是墾民組織的最小單位五結鄉,顧名思義指第五個拓墾區。
  .獅球嶺:此地山丘形似獅子戲球,故名。雖如今已因高速公路及種種建設將山形破壞,但我們仍可從其名遙想當年。
  .北投:舊名北投社,原為凱達格蘭族內北投(Kipatauw)社址。凱達格蘭語patauw意指巫女,傳說過去曾有巫女住在此地而得名。
  .掃叭社:原為阿美族古老部落,荷蘭東印度公司紀錄Sappat或Zapat,為現瑞穗鄉舞鶴村。
  .苓雅區:舊時為漁民聚居、曬網的地方,因為使用苓仔網捕魚,因此被稱為苓仔寮。
  .歸仁區:此地曾是西拉雅族新港社的墾地。「歸仁」之名為鄭氏時期取「天下歸仁」之意而來。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陸傳傑


  曾任大地地理雜誌總編輯,榮獲金鼎獎雜誌編輯獎(1992年)。著有:
  《裨海紀遊新注》(榮獲2002年圖書綜合類金鼎獎、小太陽獎)
  《南管賞析入門》(榮獲1995年有聲出版類金鼎獎)
  《被誤解的台灣老地名:從古地圖洞悉台灣地名的前世今生》(遠足文化)
  《太陽帝國的最後一塊拼圖:隱藏地圖裡的日治台灣真相》(遠足文化)
  《被誤解的台灣古地圖:用100+幅世界古地圖,破解12~18世紀台灣地理懸案&歷史謎題》(野人出版)
 

目錄

序論:舊地名新觀點
第1章:噶瑪蘭.宜蘭
第2章:雞籠.基隆
第3章:大加蚋堡.凱達格蘭.台北
第4章:淡水.新北
第5章:桃澗堡.桃園
第6章:竹塹.新竹
第7章:貓貍.苗栗
第8章:大墩.台中
第9章:半線.彰化
第10章:水沙連.南投
第11章:林圯埔.雲林
第12章:諸羅山.嘉義
第13章:府城.台南
第14章:打狗.鳳山.高雄
第15章:阿猴.屏東
第16章:卑南覓.台東
第17章:花蓮.迴瀾港
第18章:平湖.澎湖
 
[專欄]地名小故事
01.台灣有個千里達
02.如果台北改名大加蚋
03.大正町.六條通─台北城內的小東京
04.凱達格蘭人的伊甸園時代─台北
05.和風台北─日據時代台北市之町名
06.中壢,一個地名的華麗轉身
07.大乳汗毛格之阿里史長征
08.番童埔與番婆坟
09.誰是莫里遜?Mt.Morrison在那裏?
10.柳營.查某營─鄭家軍也有女青年工作大隊?
11.府城防衛虛,寺廟大聯境
12.阿猴改屏東,媽宮變馬公
 
 

前言

舊地名、新觀點


  當我們理解地名的歷史文化意義以及先民拓墾、政府更迭、族群差異等等造成地名變換的原因之後,不禁要問,台灣舊地名與我們自身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知道台灣舊地名?

  除了廣博知識、豐富視野外,舊地名顯然存在著與個體自身的牽繫。本書介紹了許多地名的由來,舉出了許多有趣的小故事。原來台灣各地以「大同」為名的地名最多,台灣地名中以動物為名者,最常以「鹿」命名,其次為「豬」與「猴子」。

  本書在分區介紹中,更透過簡要的文字、豐富的圖像,具體而微的一覽台灣全島各縣市的開發史與鄉鎮概述,彷彿得以壓縮時空,縱走四百年,橫越台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

  在此,我們更要提出幾個看待台灣舊地名的觀點。首先,我們可以從地名的更迭看台灣開發重心的轉變,在台灣發展過程中主要經濟產業以及交通動脈的轉變,附帶影響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其次,凡是講到地名,必定指涉存在著實體的自然位置,以及人們對當地地理空間與人文空間的利用。

  此外,我們更要回顧台灣戰後迄今,比較重要的地方正名運動。從介壽路到凱達格蘭大道,從吳鳳鄉到阿里山鄉,呈現出的意義,不只是改個名字如此簡單,探究其中,可以看出族群意識從虛無中被喚起的生命力。

  更積極的態度是,我們可以藉著對台灣舊地名的探索,開始認識家鄉的歷史。

  從地名看開發重心的改變

  地名的註記與調整,通常與主政者對該處土地的掌控強度有關。因此,從政權對土地的命名,可以得知台灣開發重心的改變,比如明鄭以及清朝中葉,台灣府所轄區域一直是指台南台江內海一帶。但由於河道淤積,航運便利不再,且清朝的拓墾已擴及北台灣及埔里化外番社,故將台灣府治北遷,在彰化縣設置台灣府治,而原來台江內海一帶則以相對位置於台灣府南方之故,更名為台南。鴉片戰爭後,開放滬尾(今淡水)為通商口岸,加上茶葉與樟腦的生產與製造多在北台灣丘陵地帶,台灣對外經貿轉而北移,台灣巡撫邵友濂乃於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將省會遷至台北,台北自此成為台灣經貿重心之所在。

  另一個從地名與地圖註記可以看出交通工具、開發史實影響的,則為東台灣。台灣的開發過程受制於地形及當時的交通工具,呈現出由南向北、由西向東的趨向與差異,東台灣乃是最後一處開發的處女地。然而,荷蘭與西班牙等海權國家,雖然實際治理台灣的時間不長,但由於航運發達,從荷蘭人與西班牙人所留下的史料與地圖,明確的記載了台灣東部及東部外島的名稱。加上對於東台灣金礦的高度期待(或是錯誤判斷),荷蘭人於一六三八年前後,為了探查金礦而來到後山,雖然採金未成,卻建立行政組織以管轄該地。當時荷蘭人的註記已明確區分了蘭嶼、綠島等外島地區,而台東則於現今卑南鄉的位置,註記了Alanger 等地名。

  隨著統治權力的擴張,則陸續出現了許多小社地名,如Lupoe、太麻里等。其後的明鄭時期,鄭成功雖也以海上勢力稱霸,但偏重於台灣海峽,對於台灣東部諸地、諸島並無明確的指稱。清朝初期稱台灣東部為後山,至康熙年間平復明鄭勢力,統治權力擴及台灣之後,對台灣東部有進一步的瞭解,方才對後山之地名有所細分。隨著開發腳步的擴張,陸續記載了番社歸順的事件,如後山歸順的崇爻九社與卑南覓六十五社,並以崇爻稱呼花蓮、卑南覓稱呼台東。

  地理空間與人文空間

  時間的縱軸與空間的橫軸構成了我們所認知的大千世界,人類對於生活的聚落、仰望的山脈、孕育的河川、耕作的田野、走過的道路所給予的名稱,透過特定的稱呼,山川萬物變成了人類的世界,地名承載了人類的生活、故事、歷史與記憶,也敘述了人文活動的軌跡。台灣島嶼,向來美麗,原始部族生活

  其中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了,雖無文字記載讓我們完全追溯往昔原住民生活遺跡,但所有的原住民族,也都將他們對土地的認識轉化成了當今地理位置的印記以總統府前介壽路更名為凱達格蘭大道為例,更名的目的除了追念曾經活躍於台北盆地的平埔族之外,也不無藉更名的行動追溯台灣開發史,而其他如苗栗(貓貍)得名於平埔族舊社;西班牙人曾經泊岸的三貂角,據推測可能為西班牙語「San Diego(聖地牙哥)」之漢字譯名等等的事蹟,更是台灣的珍貴寶藏。

  地名必定含括自然地理位置以及人們對土地的利用兩個重要概念。愈是密集開發,居住人口愈多的地方,其地名的分野往往愈細緻。想像一下台北寸土寸金,每一塊地、每一條路櫛比鱗次,莫不標示路街巷道之名。而台灣未見開發之處,諸如占了全島大部分的面積的崇山峻嶺,我們叫得出名號的,不過是玉山、雪山、合歡山、大霸尖山等特定大山大水而已。

  當歷史文化逐漸變得沉重的今天,都市街區還存在著那些印記?傳衍著都市的歷史、城鄉的變遷。地名毫無疑問的,不只是一個稱呼,不只指涉著特定的地域,它還承載著地方的歷史,連結了地方的生命,蘊涵了豐富、深刻的意義。

  當瑠公圳變成新生南路,台北盆地曾經綠波良田的時代終結了,也預告了台北終將蛻變成現代化的大都會。在霧社成為仁愛鄉的當下,霧社事件的斑斑血跡將騰空飄散,脫離莫那魯道誓死捍衛土地的實在。無怪乎,胡適便曾對台灣地名動輒更動之舉,非常不滿。民國四十一年胡適曾經遊歷其父胡鐵花經營過的台東縣,有兩件小故事可以看出他對地名與歷史聯繫的尊重與在意。根據台東縣政府的資料,胡適與當時台東縣長吳金玉前往知本溫泉途中,行經馬蘭橋,見橋頭書有「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建」的字樣,胡適馬上意會到,民國二十一年,中華民國並未治理台灣,橋頭上文字應該寫著昭和七年建才是,胡適脫口說:「民國二十一年中華民國尚未統治台灣,如何寫中華民國建⋯⋯」,不一會,當他得知台東外島紅頭嶼,因島上盛產蝴蝶蘭且得獎,民國三十五年省政府乃將紅頭嶼更名為蘭嶼。胡適更加不滿:「以具數百年歷史之地名,竟因一朝蘭花得獎而改名,實在不可思議,現今西歐數百年前小說中之地名街道,仍然可以按圖索驥而得,國人對文化資產之保存,亟待建立共識。」

  地名乃是生活於該處土地上的社群共同記憶與情感的象徵。台灣歷經四百年來,不同政權的治理以及主流漢民族文化思潮的影響,許多地名與人民情感斷裂、與歷史記憶隔閡。所以地方上曾經出現過不同型態的正名運動,如一九五三年台東關山鎮將「里壟」正名為「關山」、一九九二年屏東「三地鄉」 正名為「三地門鄉」、一九八八年「吳鳳鄉」 更名為「阿里山鄉」。目前南投縣的「仁愛鄉」醞釀正名為「霧社鄉」。正名的原因或許不盡相同,然而,正本清源的想法是一致的。

  嘉義縣的吳鳳鄉正名為阿里山鄉廣為人知,吳鳳的故事曾經占據了國小教科書的某些篇幅。然而,吳鳳作為一個通事買辦,他的行徑在鄒族人眼裡與教科書的描述出現了重大落差,為了突顯當時國小教科書欠缺多元文化觀點,為了強調以吳鳳為鄉名,對生活在阿里山上的鄒族人的壓迫,民國七十六年原住民抗議「吳鳳神話」,要求將吳鳳鄉改名為阿里山鄉,並於民國七十七年正式更名為阿里山鄉。

  霧社鄉正名運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南投縣仁愛鄉的正名運動乃由仁愛鄉公所發起,他們認為正名為霧社鄉,一則突顯霧社事件的歷史意義;二則回應原住民族對於土地與大自然的聯繫。

  從認識家鄉的地名開始

  許多時候,人們往往著眼於當下的環境空間,忽略了腳下的土地承載著千千萬萬年來先祖生活的遺跡。本書圖文並茂的介紹台灣各地的昨日風華,是不是引發了更進一步瞭解在地人文與歷史的衝動?那麼,從腳開始,走出戶外找蛛絲馬跡去。

  宗教信仰是人們的心靈依託,先民墾拓之餘,總希望透過冥冥之中未量,祈求護祐,因此到了廟宇,可以先觀察所奉祀的神祇,其次觀察廟宇沿革,三則觀察石碑、匾額、楹聯及其上敬獻者落款。

  神祇與籍貫通常存在著大關聯:諸如廣東潮州籍奉祀「三山國王」、福建汀州客籍奉祀「鄞山寺」(淡水鄞山寺為二級古蹟)、福建漳州人信奉「開漳聖王」、而福建泉州人因地域差別,如同安人信奉「保生大帝」、安溪人信奉「清水祖師」。到了廟寺,祈求平安之外,更可理解先民典故。例如新北市永和區如今已是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現代建築櫛比鱗次,然而位於仁愛路的保福宮卻為永和保留一片靜謐。保福宮主祀「保生大帝」,考其永和開發歷程,即知泉州移民為拓墾初期主力。

  廟宇沿革往往記載著先民活動與地方歷史。以北港朝天宮為例,建廟沿革提到「 康熙六十年(一七二一)朱一貴抗清事件發生後,清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南澳總兵藍廷珍率兵入台。台南、高雄、屏東一帶,備受蹂躪,朱一貴最後雖然於笨港附近之溝仔尾庄楊旭家被縛,然兵未波及笨港,生民未受塗炭,地區仍得發展。」「乾隆五十一年底(一七八六),林爽文抗清事件發生,笨南港頭厝等七庄居民起而響應。」短短二段文字所傳達的訊息卻非常豐富。我們得知了清初台灣二次大規模的民變;也知道了康熙年間稱為「笨港」之地,到了乾隆年間,約莫六十年的時間,出現了「笨南港」之地名。

  若能針對「笨港」與「笨南港」的差異進一步探索,我們將會發現隱藏在地名轉變間,自然環境的改變與漳泉移民的爭鬥。

  此外,信眾敬獻楹聯時,通常在敬獻者的名字之上,會冠上地域名稱及敬獻時間,透過這些紀錄,我們一方面知道信仰圈擴及的領域,另一方面得知奉祀當時的地名,藉此與現在地名作比對。實際的走訪之外,網路世界讓「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成為可能。台灣研究網路化的工作於民國八十五年起由中央研究院分文化、自然、歷史、社會四個主題建立網路資料庫,因此透過台灣研究網路化所建置的各項網站,可以快速的找到許許多多的歷史文件。與台灣舊地名相關的網站,諸如:「漢人村庄社會文化資料庫」、「台灣古地圖舊地名考釋」、「戰後台灣歷史年表」等等,只要抽空上網瀏覽,肯定滿載而歸。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630918
  • 叢書系列:
  • 規格:精裝 / 256頁 / 18.3 x 25.8 x 3.58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數字經濟的「浪潮」,正逐漸席捲全球,成為打造經濟新動能的主要「引擎」。 3月30日,《廣州市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的若干措施》(下稱「數字經濟22條」)獲廣州市政府常務會審議通過;3月31日,全面加快廣州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試驗區建設動員活動主會場在琶洲核心片區舉行。 從頂層設計到產業載體,廣州「鳴槍」起跑數字經濟新賽道。 日前,記者走訪廣州多家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領先企業。企業代表們認為,廣州發布的「數字經濟22條」為企業發展明晰了方向,更注入動能,並期待具體配套措施儘快落地,數字經濟生態圈建設更成熟。 ... 數字經濟已走向應用和服務深化的發展新階段,生物醫藥便是其中重要的應用場景。 「數字經濟22條」提出,廣州要積極推動生物醫藥跨產業鏈延伸發展,支持人工智慧、量子計算在醫療大數據分析和診療中的創新應用。對於生物醫藥數字化創新成果產業化項目,最高可給予1億元支持。 事實上,「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的交叉融合,在今年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已有實踐,並向全省、全國甚至全球輻射開來。 雲康集糰子公司廣州達安臨床檢驗中心有限公司首席衛生事務官張容瑜介紹,自1月18日參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以來,短時間內,達安臨檢的核酸檢測能力提升10倍以上,截至目前,在廣東省已累計完成核酸檢測超80萬人次。 「數字化的流程為防疫工作提供了支撐。」張容瑜說,檢測儀器的數據分析、標準化輸出結果,對防止核酸檢測「假陰性」有重要幫助。 記者了解到,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派遣支援伊拉克專家團中,達安臨檢的技術專家除了攜帶捐贈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等急需醫療物資外,更將雲康開發的實驗室信息化系統、質量監控系統等IT平臺應用於達安援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和其他省份的核酸檢測實驗室。 在醫療健康大數據層面,達安臨檢牽頭建設的健康醫療大數據分級協同診療創新體系建設與示範項目,通過「網際網路+」模式,讓近10家高校、醫療機構、事業單位與企業聯通起來,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服務平臺,建立協同健康醫療大數據的數據融合與應用示範。 「我們確實需要和醫院建立更多的資源共享。」廣州邁普再生醫學科技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總監趙會娥則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坦言企業對大數據的需求,「公司開發應用的植入醫療器械產品需要以臨床為導向,需要用到更精確的患者影像數據參與產品設計定製。但我們畢竟不是數字信息應用的專業企業,我們希望今後可以加強和數字經濟企業的合作。」 穿上VR設備,即可在珠穆朗瑪峰上「攀登」;在環形螢幕前走過,身後片片「花瓣」飄落;站在靜止的模型前,戴上AR眼鏡伸手就能與其互動……逼真的虛擬現實技術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們的生活,這是產業數字化變革的應用場景之一。 「數字經濟22條」提出,在數字創意產業領域,要依託天河區、黃埔區數字創意新業態發展基礎優勢,廣州要爭創國家級數字創意產業發展示範區,加速VR/AR(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遊戲交互引擎、數字特效、全息成像、裸眼3D等關鍵核心應用技術的集中攻關。 ... 從北京南下的廣州市大灣區虛擬現實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立群認為,廣州的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舉措給企業發展帶來難得的機遇。「『數字經濟22條』的提出,讓我們『如虎添翼』。因為這其實不只是政策的支持,更多的是釋放了市場。這個機遇是非常難得的。」 深耕虛擬現實技術多年的王立群說,虛擬現實產業正處於初期增長階段,全球市場接近900億美元。在她看來,廣州發展數字經濟的優勢明顯,「數字經濟22條」不僅刺激了消費需求,也描繪了數字經濟與文化創意產業的融合發展的路徑。「廣州發展數字經濟的營商環境非常好,特別是5G技術的率先到來,廣州給其他省份做一個應用示範。」 同時王立群也建議,廣州可以強化在虛擬現實技術領域的人才培育,為產業發展創造更優質的空間和氛圍。 看似平平無奇的地鐵安檢門,如今已「悄然升級」:使用手機APP實名註冊後,乘客過安檢門時,智能安檢門上方的螢幕會展示出乘客類別及隨身攜帶金屬物品的位置及種類,提高安檢效率。 這款由廣州廣電運通金融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廣電運通」)研發的智慧安檢門,已經應用於廣州體育西地鐵站的安檢工作中,成為「智慧車站」的一部分。 「數字經濟22條」提出,要推進新型數字基礎建設和高效共享,大力布局推動「新基建」項目建設。在「新基建」布局方面,廣州將加快推動3個高速鐵路項目、7個城際軌道交通項目,及一批5G通信網絡基礎設施項目。其中,未來3年廣州區域智慧軌道交通產業投資將超過2000億元。 隨著新一代科技革命的興起,廣電運通著力打造"智能終端+大數據"產業格局。發力「新基建」,廣電運通更在近期頻頻出手。 3月20日,廣州無線電集團有限公司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穗簽署合作協議,共建廣州「鯤鵬+昇騰」生態創新中心並開展硬體合作;3月31日,廣電運通與海珠區政府簽署人工智慧(人臉識別)標桿企業合作項目,將共同孵化總部位於海珠區的廣電運通旗下新三板企業「像素數據科技有限公司」。 「我認為『新基建』實際上是數字化需求側的改革。智能終端只能在某種規則下運行,但最終的形態是機器人。這是為應對未來數字消費做的基礎設施建設,而廣電運通已經在此有所布局。」廣電運通董事會秘書鍾勇表示。 他介紹,廣電運通未來也將以創新中心為重要發力點,提升在源頭創新與關鍵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搶占人工智慧產業技術鏈、價值鏈和供應鏈,做好「新基建」產業鏈的研發者、建設者和投資者。 ●專家觀點 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 廣州應探索突破數字經濟核心技術和創新應用 「廣州發展數字經濟具備一定的基礎,電子信息製造業全國領先,擁有全省唯一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製造業數字化轉型也在加速。」廣東亞太創新經濟研究院理事長李志堅坦言,廣州數字經濟在核心技術、創新應用等方面,仍需探索突破,數字經濟22條的出臺恰逢其時。 「前沿技術研發與應用是廣州發展數字經濟的短板。」李志堅說,數字經濟22條明確提出計算生物、高並發區塊鏈、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核心算法等前沿核心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進一步聚焦數字經濟發展領域,明確創新方向。 產業數字化是數字經濟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李志堅看來,數字經濟22條提出應加速重點領域向數字製造和數字服務型升級,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於汽車製造、智能家居、生物醫藥、軌道交通等行業領域等具體措施都會進一步加速數字經濟應用場景釋放。 區域合作也是數字經濟22條的一大亮點。李志堅介紹,數字經濟22條在要素流通、技術研發、創新應用等方面提出區域合作與國際交流的指導,鼓勵數字經濟各產業主體與國際頂尖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合作。 營商環境對產業發展至關重要。「文件第3條就提出『全面優化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數字經濟新興產業主體的培育及引入,也對營商環境提出新要求。」李志堅說。 廣東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三義: 制定符合「廣州氣質」的數字經濟監管模式 廣東賽迪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博士王三義認為,數字經濟22條是廣州數字經濟發展的「及時雨」,對於充分激發數位技術創新活力、提振數位技術企業信心、釋放數字經濟賦能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2019年,《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發布,啟動廣東省等6個省市試點工作。「作為廣東省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的核心城市,廣州此次出臺的政策聚焦國家對廣東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的功能定位,以及粵港澳創新要素高效流通的重點探索任務,提出了具體政策措施。」 王三義認為,同質化發展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最大阻礙之一。廣州積極把握數字經濟發展大勢的同時,也要儘量避免「一哄而上」、相互競爭、相互掣肘局面。「核心區將是廣州市數字經濟爭創國家級平臺、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 他表示,數位技術是數字經濟的核心,也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引擎。「廣州應突破數據要素流通與治理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強化數位技術支撐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高精尖缺技術研發及成果轉化的開放協作。」 王三義強調,攻克關鍵技術減少數據安全漏洞才是保障數據安全的重要途徑,措施明確提出加強區塊鏈技術應用,支持安全運維、安全諮詢、安全認證等安全服務商協同推進設備安全、控制安全、網絡安全、平臺安全、數據安全能力建設。 【記者】黃舒旻 賓紅霞 【通訊員】穗發宣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RM7B7jM.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04607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龍井白天賴床睏倦治療中醫北屯味覺異常治療中醫潭子頭暈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大雅注意力不集中治療中醫 潭子頭痛看什麼科 問診詳細有耐心的中醫診所霧峰血壓不穩定中醫推薦 豐原腎臟功能異常治療中醫 問診詳細有耐心的中醫診所台中焦慮不安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太平區口乾、口渴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看不好的人都來這間中醫診所龍井小兒過動看什麼科 台中呼吸困難改善中醫診所 ptt推薦的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fk72rz98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